一通咨询电话变成邀请电话,你会说走就走吗?
对台师夏青云来说,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跨海追梦。2012年,他因一通电话成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教师,一教就是12年。
初见夏青云时,牛仔衬衫、粗框眼镜,丝毫感受不到他竟是“60后”,沉稳的第一印象似乎与“说走就走”格格不入。这通电话是打给谁的?又是什么让他留榕12年?近日,记者对话夏青云,感受他与福州的别样情缘。
“你来看一看”
“你好,请问是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吗,我想咨询学院招聘台湾教师的事情。”
“不如你来学校看一看,眼见为实嘛!”
2009年,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合作,成立了海峡学院。当时,海峡学院作为承担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进行的第一个本科层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单位,正在招贤纳士充实师资力量,尤其需要台湾教师。2012年,抱着咨询的态度,夏青云拨通了电话。12年过去,夏青云还牢牢记得当时的大致对话。
海峡这头,接起电话的是时任海峡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林中燕,如今她是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院长。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夏青云印象深刻,“夏老师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上很有一套”。
“没想到学校会直接邀请我过去看看,其实我心里也没底,想说那就去看看吧。”夏青云清晰记得刚来福州时的情景,学校的教师到机场接机并带他参观校园。彼时,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成立仅3年,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却让他有了留下来的念头,“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可以安心留下来发展”。
其实2012年跨海来榕任教并不是夏青云的第一次冲动,苗头要从2000年讲起。那时是夏青云首次“登陆”,深耕人力资源领域的他受邀到上海给企业授课。
“每3个月来一次,每一次都是崭新的样子。”夏青云说,带着在学术上积累更多经验的想法,2007年他决定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让我坚定了要在大陆发展的念头,也成就了后来我和闽江学院的故事。”夏青云说。
“不走了”
每周三是夏青云的上课日。17日上午8点半,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A307教室,上课铃响,拿上麦克风,走下讲台,站到学生中间,夏青云的课堂由此开始。
近20年的工作经历,让夏青云对教材有了自己的感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夏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大量利用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大二学生刘欣烨说,夏老师在上课时分享的各种生动案例,对她理解各种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
刘欣烨说,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员招聘的环节,在夏老师的辅导下,她带着履历表,去校招场地体验“求职”,这和过去从纸堆中找问题很不一样。
夏青云说,在大陆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让他深谙有教师引领的珍贵,“我想把企业管理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少走点弯路”。如今,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找夏青云讨论,让他很欣慰,“学生毕业后能想起以前学过的东西,能够想到老师,这样就够了”。
“没想到我能在一个地方待这么久。”夏青云坦言,他至今还没有完全习惯福州的生活,然而12年来,他与学生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早就决定“不走了”。
“帮更多台胞来榕逐梦”
在福州,夏青云的追梦舞台远不止三尺讲台。在教师身份之外,他更想成为两岸融合的桥梁。
“我刚刚结束台湾银发族来榕发展意愿的调研。”夏青云说,这是一项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的课题,希望通过自身经历,帮更多台胞来榕逐梦。“台湾教师看融合发展,视野更广,也更接地气。”市委台港澳办交流处相关负责人说。
夏青云认为,许多台湾银发教师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能在现代职业教育方面大展拳脚,还能帮助福州更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的潜心研究,让夏青云在学术研究上收获颇丰。2018年,国家首次开放台湾教师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他的课题《闽台不充分就业问题与影响因素实证比较研究》就申请到项目。2019年,他主持的课题《新形势下,深化榕台人才交流合作的对策研究》获福州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课题一等奖。近3年,他主持、参与、指导科研项目21项,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
作为在榕台湾教师,夏青云深感自己应该承担起搭建两岸人才联结之桥的责任。今年,通过他的牵线搭桥,闽江学院将承办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只有让台湾学生真正来了,才会对大陆有真正的了解。”夏青云说。
【责任编辑:林梦婷】